深圳市医院协会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地址: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北路2202号3楼

联系电话:
0755-82336671 13682476671

联系邮箱:
sz_yyxh@163.com

78位抗疫冲锋队员回“娘家”了!

转自:深圳卫健委 发布时间: 2020-04-01

“拜拜!我们回家喽!”

👋👋👋

3月31日,从深圳各大医院抽调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简称“市三院”)支援抗疫的“冲锋队”圆满完成任务,终于可以回“娘家”啦!

这支深圳本土的抗疫“冲锋队”共有130人,随着深圳各大医院门诊全面“复工”,78人将会先行“撤退”回到原单位继续奋战,另外52名战友还会继续留在市三院参与集中救治。

当天下午,在市三院举行了一场 简单而隆重的欢送仪式。

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在这里日夜坚守了2个多月。没回过家、也没有一天休息过。一纸证书,仿佛都诉说不完深圳人对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

有医院的同行提前来到现场,和他们不舍告别。“来支援的白衣战士,今天要返程了,致敬!”s

很多“老同事”也都专程来到现场, 只为和他们说一声: “欢迎回家!”

现场还有不少“应援粉丝团”,拿着牌子,为他们疯狂打call。 有人说这支“冲锋队”是 “硬核式援助”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致信感谢他们的艰苦付出:“大家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带着使命、责任全力救治患者,没有出现1例院感事件,创造了非常好的工作业绩。”

回忆起2个多月前的深圳,很多人都心有余悸:

1月11日,广东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被送到市三院救治,情况危殆。

对于这个新发传染病,有着太多未知性,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甚至“没有办法”——

每天都有外来人员涌入深圳,送来市三院的确诊患者越来越多.....

日趋紧张的疫情,让民间一度有传言,深圳将会成为第二个武汉。

1月16日,深圳成立市级新冠肺炎临床专家组,通过会诊的方式,指导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集中救治工作。

但接下来,深圳疫情却持续蔓延。

市三院的医护人员,开始忙不过来了!

于是,深圳15位重症医学专家、8名高年资骨干医生,组成一支抗疫“突击队”,在大年初一当天,陆续进驻市三院。

这就是第一批市级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

64岁的他冲锋“挂帅”
14天将普通病房改造成新冠ICU

作为深圳抗击新冠肺炎重症医学专家组组长,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ICU主任冯永文,在第一时间冲到前线。

即便他今年已经64岁。

刚来到市三院,就遇到第一个让他头大的问题——

“阵地”是感染科的普通病房,这个条件没法救治重症患者。

于是,他和团队用了14天时间,临时充当 “室内设计师”,从电源、氧气到监控网络,一一改造成了新冠患者专属的“ICU”。

这当中,最让他感动的是,4家医院都借出了自己的“救命神器”——ECMO(能替代心脏和肺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又称“叶克膜”),有些医院甚至把唯一一套耗材贡献出来,亲自送到隔离病房,大大缓解了重症团队的燃眉之急。

“从大年三十组建重症医学专家组至今,我们重症人依旧坚守在救治病人第一线。作为组长,我特别感谢市委市政府给了我们这个机会,特别感谢和我的一起战斗、工作的同事,你们不畏风险,承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终于使得这场战役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冯永文

为了让重症患者呼吸
她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做实验”

2月22日,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傅应云来到市三院。

和以前来这里的目的不一样,这次她是接替轮休的冯永文,出任深圳市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救治专家组组长。

作为呼吸领域专家,傅应云会特别留意危重患者的呼吸问题。

因为,患者这时候的肺泡很脆弱——

肺泡就像一个 “纸气球”,收缩性差,多吹一点点气就爆。

为了让患者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机的参数就要很精准。

送气多5mL就有生命危险,但少5mL又影响排出。”

这种精准救治,傅应云和团队每天都要面对,有时候,她甚至要把自己当成小白鼠。

为了解决吸痰问题,亲自戴上仪器来调参数。

有些病人的肺里的黏液很难排出来,她就使用湿化设备,把干了的黏液融化,再用机器吸出来。

90后的他,来支援一个月
就练出一招“憋尿蛤蟆功”

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孙睿,是这次参加抗疫的白衣战士之一。

晚上8点、下午4点、甚至凌晨3点......他上班的时间常常日夜颠倒。

为了保持体力,要每4个小时轮一次班,每次去医院、回酒店,都有班车统一接送。

作为一名杠杠的90后,他总是充满“元气”、从不抱怨。

报名抗疫,只是想用知识创造价值,为社会做点贡献:

“2003年非典时期,全世界守护着90后,到了2020年新冠肺炎时期,90后要守护全世界。”

支援的第32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感叹自己在这一个月里,造就了一身绝活。

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忍不住心疼几秒钟。

“世上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只是一群孩子换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大家。”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

这4个“集中”,浓缩了深圳本土抗疫“冲锋队”的责任和使命。

继1月25日,深圳组建了市级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后,2月24日,深圳又组建重症医学、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市级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救治专家组。

加起来,前前后后共130人。

他们都是从全市11.6万名医护人员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精锐部队。

当中包括58名医生,51名护士、11名医学检验专业专家,8名院感专家,2名药学专家。

其中,重症医学的医生有28名,中医有20名,呼吸内科4名,精神卫生2名,营养学2名,感染性疾病科1名,新生儿专业1名。

护士之中,重症护理专业的有49名,感染科护理1名,新生儿护理1名。

这些人,每一个都为深圳新冠疫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有的人为了把重症患者拉回鬼门关,每天在隔离病房呆7、8小时。

甚至压力大到拉肚子,休整几天又重新上阵。

有的人为了给重症患者看到希望,特意在他们身体条件允许时,带他们去看夕阳。

“有一天,我看到窗外的夕阳特别美,一下想到了我几个患者。评估好他们的状态,征得本人同意、带上氧气瓶、鼻导管后,我带着他们来到走廊上。此时,夕阳正好。重症病人持续在监护室里治疗,每天看到的是穿防护服的医生和护士,听到的是监护仪报警的声音,他们需要看一些有生机的东西。” ——支援市三院的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ICU医生李旭

连轴转了2个多月,尽管累,但却没有一个人说想放弃。

所幸的是,希望的曙光终于来临。

截至3月30日下午18时,深圳已累计确诊450例新冠肺炎。

在院患者数,从最高325例减少到现在的31例。

在院的重型危重型患者,已从最高记录48例,到现在双双 “清零”。

与此同时,本地新增病例,已有38天没新增。

从2月22日到现在,新增确诊的33例,都是境外输入病例。

看到这样的结果,这帮“功臣”比谁都开心。

接下来,深圳将继续跟踪了解境外疫情发展态势,根据在院治疗患者数,分析疫情防控及医疗救治特点,统筹调派全市医疗资源,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谢谢你们给的岁月静好!
深圳抗疫前线的本土“冲锋队”

转自:深圳市卫健委

本网站版权所有:深圳市医院协会 粤ICP备17108485号-1